2025年9月12日,在第五届全球汽车芯片产业大会上,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硬件开发经理刘仁龙介绍到,东风汽车在国产车规级MCU技术领域积极寻求破局,以需求为牵引全力推动国产芯片应用。当前,国家大力推广RISC-V内核,汽车电子架构集中化也对MCU提出新要求,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供应链IP获取不成熟、制造工艺有待攻关、芯片生态不完善等诸多挑战。
为此,2022年东风汽车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,从全产业链视角整合资源,通过定制化IP开发、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力、实施差异化策略、参与标准建立等工作,推动国产车规MCU芯片产业发展。
刘仁龙|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硬件开发经理
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:
研发背景
在车辆控制器中,MCU这类控制芯片至少需配置一颗。在整个电子元器件产品体系中,MCU作为控制与计算核心器件,价值占比相对较高。对此,我们选择将MCU芯片作为攻关对象。
当前国产MCU芯片厂商数量众多。在低端MCU领域,如八位机,以及应用于小型灯光、雨刮、电机等小型控制器的MCU,国内技术已相对成熟。东风汽车已大规模将其应用于灯光、雨刮、电机等小型ECU中。中高端MCU领域,尽管国内众多厂商纷纷布局,但在动力、底盘等对高性能、高功能安全及高信息安全有严苛要求的芯片方面,国内厂商仍处于起步阶段,部分厂商正在进行开发,部分则处于小批量试用阶段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高端MCU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,包括对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高要求、对性能指标的严苛标准、关键IP的获取难度,以及制造工艺与国内产线水平的匹配问题。
其中,品牌认可度尤为关键。当前,东风汽车正积极推动国产芯片的规模化应用。车型开发需全面权衡产品质量、实际装车表现、市场销量及用户反馈等多方面因素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实现有效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。
我们坚持以需求为牵引,大力推进国产芯片的应用落地。事实上,不少车企已通过投资、合资或自研等多种方式,在该领域展开布局与研究。
目前,国家正积极推动RISC-V架构的发展,基于RISC-V的CPU及IP核已成为我们重点攻关与应用的方向之一。同时,随着汽车电子架构逐步走向集中化,对MCU的主频、存储容量、接口类型及集成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挑战与破局
在开发过程中,我们联合研发的DF30芯片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。首先是在供应链环节,由于所需IP种类繁多,涵盖接口IP、内核IP以及专用模拟IP等多个类别,而国内在高端MCU领域的IP获取机制尚不成熟,目前大多数国产芯片仍依赖ARM内核或直接采购国外IP。要实现国内供应链的自主闭环,我们仍有较长的路要走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其次,车规芯片的制造工艺也是一大挑战。目前高端MCU对制程要求虽不极端,但仍需依托28nm等成熟工艺以满足性能需求。国内多家企业正在相关工艺技术方面积极攻关,并逐步实现突破。
此外,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众多,尤其在MCU领域,已出现明显的低端内卷现象。车窗、车门、空调等应用层面竞争异常激烈,市场参与者众多;而在高端产品方面,整体进展相对缓慢。对OEM应用开发方而言,可选的高端MCU产品十分有限。在实际开发中,我们发现高端MCU的投入巨大,从芯片前期立项到最终装车上市,性能较强的产品往往需五至六年的周期,不仅投入高,而且回报周期长、见效慢。总体而言,推动高端MCU发展仍需从产业链整体层面协同推进。
第三个挑战在于芯片生态。芯片生态主要涉及芯片应用,包括工具链、配套底层软件等方面,这也是目前国产芯片努力的方向,同时还包括可靠性验证和标准制定等工作。当前,东风汽车正联合中汽研,在国家质量监督总局认证中心的带领下,参与相关车规级认证标准的建设工作。
针对上述挑战,东风汽车于2022年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。联合体最初由9家单位组成,截至2024年,已发展至44家成员单位,覆盖了从EDA工具、IP核,到芯片设计、流片封测,再到芯片验证与认证等全产业链环节。我们以此为基础,系统整合产业链资源,协同推进相关工作。
IP方面,我们与成员单位二进制半导体合作开展了定制化IP的开发。在此期间,双方共同自主研发了多款芯片IP,其中已实现量产的接口类IP达十余款。以MCU开发为例,在芯片选型阶段,我们以发动机控制器作为对标对象。由于发动机控制器涉及正时、时序等严苛要求,当时参考了博世的GTM方案。基于该需求,我们相应启动了一系列相关IP的自主研发工作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此外,我们积极走访产业链内多家企业,主动提出应用需求,以此带动上下游协同合作,尤其在制造工艺方面推动国内技术攻关,助力实现国内产业链的闭环发展。
我们还采取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。在项目初期,即对MCU产品制定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完整规划,并最终明确聚焦高端领域。从前期立项、开发、芯片设计到测试验证的各个环节,我们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度参与。同时,积极践行“先行先试”理念,将相关产品应用于发动机控制器、安全气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,持续推进应用开发与测试验证工作。此举旨在破解车企对国产芯片“不敢用”的困境,东风汽车率先规模化应用,以形成规模效应,逐步赢得市场信任与认可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我们还积极参与了车规级认证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,致力于为芯片质量建立可靠保障,提升行业对国产芯片的信心,为国产芯片的发展注入“强心剂”。
当前,我们研发的DF30芯片基于RISC-V内核打造。2024年11月,我们与二进制半导体联合发布了国内首款符合AUTOSAR标准的OS及MCAL。
合作模式方面,我们持续推动创新,共同促进国产车规级MCU芯片产业链的成熟。以往,产业链多呈金字塔结构,主机厂通常直接对接Tier 1,并将整体解决方案委托其完成。如今,主机厂越来越倾向于基于自身需求掌握平台主导权。我们正积极与芯片原厂、软件供应商直接对接,甚至深入与投资伙伴及服务供应商沟通,构建以“平台化+全链条”为核心的生态合作模式。
DF30芯片
DF30芯片以英飞凌TC3系列作为功能与性能的对标基准。在开发过程中,我们实现了三项关键创新,一是成功采用RISC-V内核架构;二是构建了具备多重安全机制的可信执行环境;三是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时钟管理单元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在测试环节,我们对芯片单体开展了全面且充分的测试,涵盖AEC-Q100标准测试及相关基础测试、压力测试、应用测试等。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,该芯片搭载于猛士917样车的发动机控制器上,完成了冬季实地摸底测试。目前,此芯片在发动机控制器上已稳定实现发动机点火、怠速、加减速以及喷油点火等控制功能,运行状况良好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